澳門的歷史城區已於2005列於世界遺產名錄,也是中國擁有的第31個世界遺產項目。
歷史城區由25處歷史建築,包括了媽閣廟、港務局大樓、亞婆井前地、鄭家大屋、聖老楞佐教堂、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、崗頂前地、崗頂劇院、何東圖書館大樓、聖奧斯定教堂、民政總署大樓、議事亭前地、三街會館(關帝廟)、仁慈堂大樓、大堂(主教座堂)、大堂巷七號住宅(盧家大屋)、玫瑰堂、大三巴牌坊、哪吒廟、舊城牆遺趾、大炮台、聖安多教堂(花王堂)、東方基金會會址、基督教墳場、東望洋炮台(聖母雪地殿聖堂及燈塔)。
我們只逛了其中的11處建築,最多人的地方應該就是葡萄牙人上岸的媽閣廟、有名的大三巴牌坊、眾多美食的議事亭前地和古老玫瑰堂。
位於媽閣山西面山腰上
包括“神山第一”殿、正覺禪林、弘仁殿、觀音閣等建築物。早期稱娘媽廟、天妃廟或海覺寺;後定名“媽祖閣”,華人俗稱“媽閣廟”。
為天主之母教堂(即聖保祿教堂)正面前壁的遺址
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,現在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。整個建築工程於1637至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;目前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 部分。1835年,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,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。自此之後,這裏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 教堂遺址。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,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。
牌坊第一層,即入口層,共有三個入口並有十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,大門兩側各三枝,側門一邊各兩枝,小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 IHS 的浮雕圖案,正門上則寫有“MATER DEI”,說明此教堂是供奉聖母;第二層相應是第一層之延續,牆壁由十枝科林新柱式及三個窗口組成,窗楣上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,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欖樹裝飾,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,分別置有四位天主教聖人的銅像;第三層是裝飾最豐富的一層,並開始收分,牆中央設有一深凹之拱形壁龕,供奉覑聖 母,兩側各有三個天使浮雕,此一層中央共有六枝混合式壁柱,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,是下面兩層柱體的延續,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,左邊是智慧之樹和一隻七 頭怪獸,其上有一聖母浮雕,側有中文“聖母踏龍頭”字樣,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精神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,上有海星聖母浮雕。在柱組外邊是一渦卷,右邊是一 骷髏及中文字“念死者無為罪”;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,中文則是“鬼是誘人為惡”,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,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 的獅子,作滴水之用;在第四層是一耶穌聖龕,兩側有耶穌受難之刑具浮雕,往外由四枝混合式壁柱組成,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,柱兩邊有弧形山牆。第五層是一 三角形山花,中間有一銅鴿,頂部設有十字架。
因地處議事亭(澳門市政廳前身)而命名;上世紀70 年代,廣場中央新建一座噴水池,本地居民又俗稱此地為“噴水池”。開埠至今,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,許多節日慶祝活動都在此舉行。
由聖多明我會(道明會)創建於1587年,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,華人稱之為“板障廟”,後稱“板樟廟”。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,故又稱“玫瑰堂”。 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,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。教堂旁的“聖物寶庫”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。